融合西方,馬來與中華文化的麻六甲:

   從新加坡坐了三個小時的長程巴士,中途經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的邊境,終於來到了麻六甲中央車站.到了中央車站,攔了一輛往麻六甲市區的計程車,抱著好奇的心情,期待著這座於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所能帶給我的驚喜.

   隨著慢慢靠近舊城區,周遭的景色像是慢慢回溯到一兩百年前的隧道.映入眼簾的,是一棟棟兩層樓高的排屋1 ,外牆漆成美麗的紅棕色,看起來就像是剛從磚窯廠裡頭燒出來的陶器,並排在一起一字排開,連成一條美麗的排樓接龍.

   穿過排樓之後,看到的是一間由荷蘭人於1753年所建的教堂.外牆一樣是漆成和排樓相同的紅棕色,和之前的排樓融合為一,只不過之前的排樓是東方式的建築,而這座教堂則是西式建築,兩者融合的絲毫不突兀,可見當初政府當局細心的規劃.

   這時身旁的馬來西亞朋友見我如此驚訝於東西文化融合之巧妙,便和我解說了馬來西亞是一個成功融合了四大種族(馬來人,華人,印度人,以及混血)的國家,這種不分彼此,不分種族的共存是深入民間的,不只是政府為了宣傳國家形象所刻意營造的,有別於新加坡政府所號稱的融合四大種族,接下來在馬來西亞的十天當中,處處可見不同種族所混居的社區,在學校上下學也可看到不同種族的小朋友玩在一起的景象;相比之下,在新加坡我所看到的是不同種族各自有自己所居住的社區,看不到有不同種族所混居的社區.仔細想想,對於一個國家所塑造的國家形象,往往外國遊客看到的是光鮮亮麗的外表,所謂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,往往我們不深刻去思考自己國家所蘊藏的優勢,尤其是人文和歷史文化的底蘊,而只是羨幕光鮮的外在.自助旅行這麼多國家,我相信台灣人的真誠與踏實,以及融合中國,台灣本土,日本,以及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文化根基,這是其他華人社會,像是中國,香港,新加坡所無法擁有的.並且仔細想想,台灣不也是多種種族融合的成功國家嗎?如今甚至融合了許多外籍新娘,並且也從根本融入民間社會.台灣社會不會刻意對外宣傳營造形象,因為台灣人真誠踏實,不需要外在的刻意包裝.

   想著想著,計程車也開到了今天下塌的旅館—富禮客棧(Hotel Puri).外觀仍是典型的排屋建築,二樓和三樓各有向外打開的六扇窗,十分具有古典中國式建築風格.走進飯店,可以看到四方形向上簍空的天井.二樓和三樓走道在天景的四個邊上各有四扇窗.這棟飯店之前的擁有者是一位華人富商,之後才將他所居住的排屋改建為這間客棧,這段歷史在飯店內的展示間有詳細的介紹.

   其實在副理客棧所在的這條街上也是一棟棟相連的排屋,並且也有許多家由排屋所改建而成的飯店,並且每晚的價格並不貴,雙人房一間約台幣1200元,舒適又充滿古典氣息,是值得一住的地方.

   放下我的大背包,我迫不期待想到這文化古城逛逛.走出飯店,穿過幾個小巷之後便切入了這座古城的主要幹道---雞場街(Jonker Street).至於為何要叫雞場街,走遍了整條街之後發現並沒有任何殺雞或是養雞的地方,因此為何要叫雞場街還是不得而知.這整條街上大部分是賣吃的和一些飾品店.什麼衣服阿飾品阿這些東西對我真的提不起一點興趣,不過美食當前我是不會沒看見的!這條街上最出名的應當是雞粒飯了.所謂雞粒飯不是雞肉是一粒一粒的,而是他把飯像飯團一樣弄成一團團的模樣,一盤飯內有五粒,吃起來的口感像是把米飯用力的擠壓在一起成為一顆實心的球,嚐起來和米飯口感有著天壤之別,雖然我還是喜歡米飯的口感.雞肉有分為白雞和燒雞,看起來都十分好吃,配菜則是海南雞飯常見的黃瓜,香菜和雞肉. 黃瓜,米飯,和特製的辣椒醬一起吃下肚,真的十分滿足.

   吃飽之後,我和馬來西亞的朋友往麻六甲河邊走去.沿著河邊是一棟棟色彩繽紛的獨棟小屋,所有房屋的屋頂都是尖尖斜斜的,房屋外牆有的漆成米黃色,有的漆成淡藍色,和河面上的遊船形成一幅和諧的畫面,自己彷彿掉入童話故事,只不過是東西方交融的版本.

   接近黃昏時分,繼續沿著河邊往大海流入的方向走去,景色更加寬廣開闊.在河的旁邊便是一座觀景塔,可以搭乘外形象是飛碟的觀景台昇上空中觀看麻六甲的日落美景.當觀景台緩緩上升的時刻,所見的景色讓我希望時光定格,空間凍結.日落的紅霞和僅剩的些許藍天白雲拉鋸消長,這種對峙不是一分為二的果決,而是宛如太極圖陰陽調和的對峙,頓時整個麻六甲河入海口以及整個麻六甲城的房屋屋頂,同在這場天空的拉鋸戰中呈現分秒變換的景象,即使觀景台仍在移動,但我已被這轉瞬幻變的景色震懾的不能自已.

   隔天一大早,我決定今天要來一趟文化之旅,要去參觀的是麻六甲舊城區裡的博物館和古蹟,這裡的所有博物館和古蹟都集中在一個區域,只要買一張票就可以一覽所有的項目. 首先參觀的是介紹麻六甲歷史,人文,和地理環境的展示館,這裡介紹了麻六甲在十八世紀初伊開始是由西班牙佔領,後來再由荷蘭人於十七世紀中接管,在此處也留下了不少荷蘭人的建築.後來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的海上霸權興起趕走此處的荷蘭人.英國人在麻六甲原有的荷蘭建築基礎上改造,使得此處的建築,不論是教堂或是碉堡,多少都混合著荷蘭與英國的建築特色,最後在二次大戰的最後幾年,麻六甲被日本佔領,不過由於佔領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,因此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日本的足跡.

   接下來參觀的是介紹鄭和的博物館.這位歷史上頂頂有名的中國航海家和太監,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的航海探險家.館內介紹了鄭和的身平以及航海的路線,展示了許多中文和英文的鄭何研究著述,讓身為華人的我驚嘆自己的祖先如此偉大,而自己卻許多力士之事都不了解,反倒是在麻六甲本地的華人細心考就,讓這段偉大的歷史得以保留.不過在參觀的過程有一點是讓我十分不解的,那就是鄭何竟然有後代?展覽中展出的簡報中有提及訪問鄭何後代的新聞.既然鄭何已經去勢,何以有子嗣呢?難道是指去勢半邊,或是神蹟?不管如何,歷史的真假與是是非非已不重要,唯有記取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才是對後世最重要的事.

   在往山丘上走去,是一座由荷蘭人於十八世紀中所興建的聖保羅教堂,如今只剩斷垣殘璧頹圮不堪,而其中有一個祭祀聖人聖芳濟的小墳墓,不過遺體走已被移往印度西岸的果亞(GOA) ,但這段員殘璧所帶給我的感觸卻比華麗的教堂更深,人事全非的過往,只有把握當下才是真的,才是自己能掌握的.伴隨著夕陽西下以及街頭藝人酷似黑人爵士歌手阿姆斯壯的歌聲,內心沉浸在這文化融合的氛圍,憂愁卻不憂傷.

   晚上經馬來西亞好友的提議,打算深入當地人的夜生活,有別於當地專做外國人生意的西式夜店酒吧,我們打算到當地華人的卡拉OK店唱歌並且喝點啤酒.這種卡拉OK店很像是鄉下那種開放式的十元卡拉OK店,燈光的感覺像是做黑的小吃店,不過我們真的是純粹想喝點小酒和唱歌.不過當翻開歌本,霎時感到十分親切: 江蕙的家後,翁力友的夜市人生和阮問天,閩南語歌充斥著,原來當地華人也是身受福建閩南文化的影響,甚至是說的都是閩南話,讓身處異地的我倍感親切,雖然口音仍有些許的不同,但這種恍如身處在台灣的錯覺仍是讓我驚奇不已,而當地華人不只是唱閩南語歌,甚至馬來文歌野琅琅上口,讓我感到多文文化不著痕跡的融合是如此完美.

   酒酣之際,襯托著背景的閩南語歌聲,今夜真的很特別.

 

 

註一: 排樓是一種兩層樓的建築,一樓有像是騎樓的構造,並且有兩根四方型的廊柱.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區常常可以看到這種建築,並且常常是有錢人居住的屋子.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馬來西亞 麻六甲 鄭和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查克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